在同用戶的長期接觸中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用戶對激光粒度儀性能的認識有幾個誤區(qū),分別敘述如下:
1.“以洋為準”的誤區(qū):很多人都想當然地認為外國的儀器一定比國產(chǎn)的好。國產(chǎn)儀器測得的結果與進口儀器的結果不同時,就會很肯定地認為國產(chǎn)儀器不準。其實不一定。以激光測粒技術為例,我國經(jīng)過近二十年的發(fā)展,基本性能與國外相比已不差上下,差距只在外觀及附件的齊全和完備上。相反地,國外的早期產(chǎn)品的性能就比不上國產(chǎn)的新產(chǎn)品;國外的新產(chǎn)品如果使用和維護不當,也測不出可靠的結果
2.“先入為準”的誤區(qū):人們在潛意識中總認為先接受的東西就是正確的。粒度測量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碳酸鈣的雙90中的粒度指標,即小于2µm的顆粒要多于90%。實際上這一指標是針對沉降儀來說的。在正常條件下(合適的遮光比,不加人為的坐標移動),激光粒度儀測的結果肯定比這個結果要粗,即達不到90%,這時用戶就會說激光粒度儀不準。實際上2µm附近或以下的顆粒由于受布郎運動影響,用沉降法測量時下沉的平均速度比Stokes公式預言的速度要低,因此測量結果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沉降結果。要說不“準”,應該是原來的“90”不準(即測試條件偏離了Stokes原理要求的條件),正確結果本該小于“90”。
3.最大粒測量:在有的行業(yè)(例如磨料),很關心最大粒。經(jīng)常問:你的儀器能否測最大粒,或者說“某某”儀器能測量最大粒。實際上最大粒是測不到的,任何一個樣品的粒度分布都是有一定的寬度的。即小顆粒、中顆粒、大顆粒按一定的比例(概率)分布著。按照概率論,再大的顆粒都可能存在,只是出現(xiàn)的概率極低而已。所以理論上的最大粒是無限大。要想測到某一產(chǎn)品的最大粒,就要把粉體產(chǎn)品的顆粒都拿來測才能辦到。否則,因為最大粒出現(xiàn)的概率近乎零,只測少量的樣品是不可能有代表性的。因此可以說,最大粒的提法本身就不科學。